“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,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,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,而是在直接碰到的、既定的、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” 。这是马克思在1852年发表的《路易·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》中提出的观点。马克思的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历史创造的本质规律,其含义与启示如下:
   一方面,“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”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,历史不是由神、英雄或某种神秘力量决定的,而是由现实中的人通过实践活动(生产、斗争、交往等)共同塑造的,体现了人的主体性。另一方面,“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”指出,人的创造活动受限于“既定的、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”,包括生产力水平、生产关系、社会制度、文化传统、地理环境等历史遗留因素。这些条件构成了人们活动的“前提”,制约着历史发展的可能性空间。
正确认识历史的制约性与可能性:人们无法脱离历史背景凭空设计未来,任何变革或创造都必须基于现实条件(如经济基础、社会结构)。例如,无产阶级革命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盲目推进,而需在现有物质条件基础上逐步改造社会。
重视历史继承与创新的关系:历史是连续的,过去的成果(如科技、文化、制度经验)为当下的创造提供基础,而当下的实践又会成为未来的“既定条件”。因此,对待历史应既批判继承合理成分,又在现有条件下推动创新。
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:反对历史唯心主义的“英雄史观”或“意志决定论”,强调历史发展是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共同作用的结果。个人或群体的选择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,才能真正推动历史进步。
这句话为理解历史发展提供了科学视角,既肯定人的实践力量,又强调尊重历史规律的重要性,对认识社会变革、制定实践策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。